一首诗“出圈”的,除了后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早期也就刘希夷这一首代悲白头翁了。
而且刘希夷不只是“只会写伤春”,他还能写豪迈的。比如他写过从军行,里面“将军陷虏围,边庭溢烟尘”,把战场的紧张感写得淋漓尽致;还有采桑里的“倡家女儿百结裙,不斗罗绮只斗心”,又把民间女子的灵动写活了。也就是说,他的天赋不是“偏科”,而是“全能”——既能细腻到戳心,又能大气到震场。
偏偏就是这么个天才,人生却像他诗里写的落花一样,刚开得绚烂,就猛地凋零了。
刘希夷的悲剧,绕不开一个人——他的舅舅宋之问。
宋之问也是个诗人,而且在当时比刘希夷有名多了,还在朝廷当官。但宋之问有个大毛病:功利心太重,为了名利能豁出去。他看到外甥写出代悲白头翁,尤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眼睛一下子就直了——他觉得这两句太绝了,要是能当成自己的诗,既能涨名气,又能在皇帝面前露脸。
于是宋之问就找刘希夷,软磨硬泡让他把这两句诗“让”给自己。刘希夷一开始可能还顾及舅舅的面子,犹豫不绝,但转念一想:这是掏心窝子写的诗,是自己的“心血”,怎么能随便给人?而且写诗对他来说,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是抒发心里的感受。所以他果断拒绝了宋之问。
这下宋之问就恼了——你一个晚辈,居然不给长辈面子?而且还断了我的“好机会”?关于接下来的事,史书里有不同的说法:大唐新语里说,宋之问因为没要到诗,心生怨恨,就派人把刘希夷给杀了;还有的史料说,宋之问把刘希夷关起来,逼他改诗,刘希夷宁死不从,最后被活活气死或者饿死。不管哪种说法,核心都是:刘希夷的死,和宋之问抢诗脱不了关系。
让人唏嘘的是,刘希夷死的时候,才29岁。29岁啊,放在现在,正是一个人事业刚起步、才华要爆发的年纪;放在初唐,要是他能活下来,说不定能和李白、王维他们并肩,写出更多流传千古的诗。他偏偏就这么没了,像一颗刚亮起来的星星,突然被乌云遮住,再也无法发出光来。
而且最讽刺的是,刘希夷早就把“生命无常”写进了自己的诗里。他在代悲白头翁里写“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提醒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因为衰老和离别来得比想象中快;他还写过“浮生若梦能几何,浮生若梦何足多”,好像看透了人生的短暂。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这么“短暂”,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