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韦应物:诗里藏着半辈子忏悔(3)

后来他跟着老秀才学认字,读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懂了:“原来我以前做的,全是‘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的事。”他开始后悔,后悔抢了卖胡饼的摊子,后悔偷会邻家姑娘,后悔欺负那些没本事的百姓。

这种后悔,不是“一时兴起”,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开始用诗记录自己的反省,写观田家:“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意思是“百姓家里没有存粮,徭役还没停,我这种不种地的官员,俸禄都是百姓给的,真是惭愧啊”——这和他少年时“横行乡里”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

他还写采玉行,写采玉工人的苦:“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写完后,他在诗稿上批注:“以前不知道百姓这么苦,现在才明白,我拿的俸禄,都是百姓的血汗。”

这种反省,让他从“恶少”变成了“有良心的文人”。他不再觉得读书写诗是“混饭吃”,而是把诗当成“自我救赎”的工具——通过写诗,他回忆过去的错,反思现在的行,提醒自己不能再回到以前的样子。

韦应物的自我救赎,从来不是“写几首忏悔诗”就完了——他把对过去的悔恨,变成了当官时的“实在事”,变成了对百姓的“真关心”。

他当洛阳丞的时候,有一回,一个豪门子弟欺负百姓,抢了人家的地,还把人打伤了。百姓告到他这儿,豪门子弟派人来威胁他:“你别忘了,你也是韦家子弟,别多管闲事。”

韦应物想起少年时也这么欺负过百姓,心里的火一下子上来了。他没管威胁,直接把豪门子弟抓了,打了***板,还逼着他把地还给百姓,赔了医药费。有人说他“傻”,得罪豪门没好果子吃,他却笑着说:“我以前就是这样的人,现在我不能再让这种事发生。”

后来他当滁州刺史,赶上大旱,地里的庄稼都快枯死了,百姓们哭着来找他。他二话不说,带着官员们去田里浇水,还把俸禄拿出来,买了种子分给百姓。晚上,他坐在衙门里,写了首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看着是写景,其实藏着他的心事:“幽草”就像受苦的百姓,他“独怜”——特别心疼;“春潮带雨”像乱世的苦难,来得又急又猛;“野渡无人舟自横”则是他的希望——就算没人帮忙,他也要像小船一样,守住百姓的安稳。

最能体现他“救赎行动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