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李商隐“党争”压垮“无题”诗人(2)

没了“偷照镜”的天真,心里装的全是“怎么撑起家”的重担。这种“早熟”,让他比同龄人更懂生活的苦,也让他的才华早早冒了头——毕竟,吃过苦的孩子,读书更拼,也更能读懂书里的人情世故。

李商隐的才华,没藏多久就被人发现了。16岁那年,他写了两篇议论文——才论和圣论。这两篇文章不写风花雪月,专谈“怎么用人”“怎么治理国家”,字里行间全是超越年龄的成熟。比如他在才论里说“才者,璞也;识者,玉也”,意思是“有才华的人像没打磨的玉,得有懂行的人发现,才能发光”。

巧的是,这两篇文章被当时的大官令狐楚看到了。令狐楚是谁?他是“牛党”(唐朝两大政治派别之一,另一派是“李党”)的核心人物,官至天平军节度使,不仅有权,还特别爱才。他读完李商隐的文章,一拍桌子:“此子可教!这孩子要是好好培养,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令狐楚不光夸他,还真的把李商隐招进幕府(相当于现在的私人办公室),亲自教他写“骈文”(一种讲究对仗、华丽的文体,当时当官写公文必须会),还教他写诗的技巧。更贴心的是,令狐楚知道李商隐家里穷,每月都给他发“零花钱”,还时常送米送油,让他能安心读书。

对李商隐来说,令狐楚就像“再生父亲”——不光给了他学习的机会,还帮他解决了家里的生计。他后来在诗里写“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回忆的就是在令狐楚幕府里的日子,满是感激。

那时候的他,以为终于抓住了“振兴家族”的希望——跟着令狐楚好好学,将来考中科举,当上官,就能让娘和弟妹过上好日子,甚至让没落的李家重新振作。

他没想到,令狐楚的“赏识”,其实是一颗“定时炸弹”——因为令狐楚是“牛党”,而李商隐后来的人生,全被“牛李党争”这摊浑水给搅乱了。

简单说,“牛李党争”就是唐朝中后期,以牛僧孺为代表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为了争权夺利,斗了四十多年。两派就像水火不容的“仇家”,你支持的我就反对,你提拔的人我就打压。而李商隐,偏偏成了夹在中间的“倒霉蛋”。

令狐楚对李商隐好,没过几年,令狐楚就去世了。这时候的李商隐,刚满20岁,正准备考科举——没有了令狐楚的庇护,他只能靠自己。

第一次考科举,他落榜了。不是因为才华不够,而是因为“牛党”的人觉得:“令狐楚走了,这小子跟咱们没那么近了,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