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
这种“理想落空”和“家庭压力”,像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开始失眠,头发也早早白了,才三十多岁,看起来就像个老头。而他的诗,也从少年时的清丽,慢慢变得深沉、迷离——因为心里的苦太多,说不出口,只能藏在诗里。
李商隐的诗,前期和后期差别特别大,而这种差别,全是他人生的“苦”堆出来的。
他少年时写过一首无题八岁偷照镜: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少女从8岁到15岁的心事,清新可爱,还带着点天真。那时候的他,虽然家里穷,但还有令狐楚的帮助,对未来有希望,所以诗里也带着光。
可后来,经历了党争的打击和家庭的压力,他的诗就变了。最典型的就是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被人解读了一千多年,有人说写爱情,有人说写人生,其实最核心的,是李商隐对“华年”的惋惜——他的“华年”,本应该是考中科举、当上官、振兴家族,可现实却是“迷蝴蝶”(迷茫)、“托杜鹃”(悲伤)、“珠有泪”(委屈)。他想说的话太多,却不知道跟谁说,用“锦瑟”“蝴蝶”“明珠”这些意象,把苦藏起来。
还有他的那些无题诗,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面写爱情,其实是写自己的人生——像春蚕一样,为了“振兴家族”和“实现理想”,拼尽全力,直到耗尽自己;像蜡烛一样,心里的委屈像眼泪,流干了才算完。
他连写风景,都带着苦。比如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傍晚心情不好,开车去古原散心,看到夕阳那么美,转眼就要天黑了。这哪是写夕阳?这是写他自己——才华像夕阳一样美,可人生却像“近黄昏”一样,没多少时间了,理想还没实现。
李商隐的一生,其实很短,活了46岁。他去世的时候,还在外地幕府做事,身边只有妻子和几个年幼的孩子。他临死前,把写的诗整理好,交给妻子,说:“这些诗,都是我心里的话,你留着,说不定将来有人能懂。”
他没说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