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 刘禹锡的“情歌魔法”(2)

扯他最有名的那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你别光读字面,得把自己代入进去——假设你就是那个唐朝的巴渝姑娘,这天你在江边洗衣裳,江水慢悠悠的,杨柳枝飘在水面上,风里都是春天的味儿。突然,江面上飘来一阵歌声,是你心里惦记了好久的那个情郎唱的!

你一下子就慌了:手停在水里,耳朵竖得老高,想再听清楚点,又怕被他看见自己脸红。抬头看天,哎?东边还挂着太阳,西边却飘着小雨,一会儿晴一会儿阴的。

这时候你心里就开始打鼓了:他这歌是唱给我的吗?要是对我有意思,怎么不直接靠岸跟我说话?要是没意思,又为啥偏偏在我洗衣裳的地方唱?这天气跟我的心一样,一会儿甜一会儿慌,到底是“有晴”(有情)还是“无晴”(无情)啊?

刘禹锡最牛的地方就在这儿:他没直接写“姑娘心里慌”,而是用“晴”和“情”的谐音,把那种“猜来猜去”的纠结写活了。

民间情歌里可能会直接唱“我猜郎有情”,但刘禹锡是文人,他懂怎么用景物当“替身”——用“东边日出西边雨”这种常见的天气,对应姑娘“半喜半忧”的心情。既保留了民间情歌的“接地气”(谁没见过半边晴半边雨的天?),又多了一层“细琢磨才懂”的巧劲儿。

而且这不是他瞎编的!他在夔州见多了这种场景:江边的姑娘们听到情郎唱歌,脸上的表情就跟天气似的,一会儿笑,一会儿皱眉头。他把这些“活的画面”记在心里,再加上自己对“情感纠结”的理解——比如他当年在官场,也常猜“皇上是不是还信任我”“朋友是不是真心帮我”,这种“不确定的忐忑”,跟少女猜情郎的心思,本质上是一样的。

所以这句诗,表面是写“少女的心动”,骨子里藏着刘禹锡对“人情冷暖”的感悟。民间的“真”和个人的“细”,在这儿就融成了一句话——读起来是民间的热闹,品起来是文人的温柔。

他还写过爱情里的“愁”,比民间情歌更戳人

刘禹锡的竹枝词里,不只有“东边日出”的甜,还有爱情里的“愁”。比如那首“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再代入一次:还是那个巴渝姑娘,春天里看着满山的桃花,红得晃眼,蜀江的水拍着山壁,哗啦啦地流。可她没心思看风景,心里琢磨的是:这桃花看着艳,可过不了几天就谢了,就像情郎的心意,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