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五十三章 杜牧的仕途沉浮: 26岁中进士(1)

这位写得出千古名句的诗人,年轻时满脑子想的不是游山玩水,是“削平藩镇、收复河湟”的大事业——他26岁就考上进士,跟李商隐同榜,本以为能在朝堂上大展拳脚,结果却被晚唐的党争缠得死死的,一会儿被踢到偏远地方当刺史,一会儿就算献上好计策也没人真当回事,最后官是当到了高位,心却早就冷了。

杜牧怎么从少年得志的进士,变成处处受挫的“外放官员”?又怎么在乱世里,守住一点“为百姓做事”的初心?

26岁中进士:长安街头的“新晋才子”,满脑子都是大理想

公元828年,长安的春天比往年热闹——这一年的科举放榜,26岁的杜牧赫然在列,成了新科进士。

晚唐的科举可不好考,多少人考到头发白了都没中,杜牧26岁就考上,还跟后来的“小李杜”搭档李商隐同榜,这在当时绝对是“少年得志”的典范。放榜那天,他跟着其他新科进士去曲江池赴宴,街上的人都围着看,有人指着他说:“这就是杜佑的孙子,难怪这么厉害!”

杜牧当时穿着新做的进士服,腰里系着玉带,心里那叫一个敞亮——他爷爷杜佑是当过宰相的大人物,家里的万卷书早把他的眼界养高了,他可不是来混个官当的,是想跟着爷爷的脚步,在朝堂上干实事:晚唐那会儿,藩镇割据得厉害,河北的节度使不听朝廷的,西边的河湟地区还被吐蕃占着,百姓过得苦,杜牧早就憋着一股劲,想帮朝廷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中了进士后,杜牧先在弘文馆当了个校书郎,就是整理国家藏书的小官。别人觉得这官没实权,天天抄抄写写没意思,杜牧却干得特别认真——他借着整理藏书的机会,把唐朝开国以来的典章制度、军事档案翻了个遍,尤其是关于藩镇的资料,他都抄下来贴在墙上,有空就琢磨:“为啥这些藩镇总不听话?到底该怎么治?”

那段时间,他还写了两篇特别有名的文章,战论和守论。在战论里,他说藩镇之所以敢作乱,是因为朝廷“兵不强、将不勇”,得改革军事制度,让士兵能打仗;在守论里,他又说不能光靠打,还得安抚百姓,让藩镇的人知道跟着朝廷比作乱好。这些话不是空喊口号,全是他对着史料熬了好几个通宵想出来的,字里行间全是“我想干事”的迫切。

有人劝他:“你刚中进士,别这么急着提意见,小心得罪人。”杜牧却摇摇头:“我爷爷教我,当官就是为了替百姓说话,要是光想着不得罪人,那还当什么官?”

杜牧当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