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五十三章 杜牧的仕途沉浮: 26岁中进士(3)

坐在去黄州的马车上,杜牧看着路边的田野,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26岁中进士时的风光,想起在弘文馆熬夜查资料的日子,想起“削平藩镇”的理想,现在却要去一个连朝廷都快忘了的“荒郡”,这落差,比从山顶跌到谷底还难受。

外放“荒郡”不躺平:建学堂、禁佛寺,他在黄州池州干了实事

要是换了别人,到了黄州这种地方,可能就破罐子破摔了,杜牧不一样——他没忘了母亲说的“别忘了初心”,也没忘了是杜佑的孙子,就算在“荒郡”,也得干出点样子来。

刚到黄州,他没先去刺史府歇着,而是带着随从在城里城外转了三天。转完之后,他发现黄州最大的问题不是穷,是“没教化”——城里连个正经的学堂都没有,小孩大多不识字,百姓遇到事不知道找官府,反而去求神拜佛,有些和尚还借着“念经”的名义骗百姓的钱。

杜牧心里有了主意:先建学堂,再整肃风气。

建学堂得花钱,黄州的官府库里没多少钱。杜牧就把俸禄拿出来一部分,又找城里的乡绅募捐:“各位乡亲,孩子是黄州的将来,要是他们不识字,将来还是要受穷受欺负。咱们建个学堂,让孩子能读书,不好吗?”

乡绅们一开始不乐意,觉得这是“瞎折腾”,可杜牧天天上门跟他们聊,还说要把爷爷杜佑的通典抄一份放在学堂里,让大家看看“读书能懂道理”。慢慢的,有乡绅被说动了,开始出钱出物。

没过多久,黄州的孔子庙就扩建好了,旁边还盖了三间学堂,杜牧亲自挑选了几个识字的秀才当老师,又规定:黄州的孩子,不管家里有钱没钱,都能来上学,学费全免。

开学那天,学堂里挤满了人,小孩们穿着新洗的衣服,手里拿着杜牧送的毛笔,眼里满是好奇。杜牧站在孔子像前,跟孩子们说:“读书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将来能当个好人,能帮家里、帮黄州。”

除了建学堂,杜牧还在黄州整顿吏治——之前有些小吏借着收赋税的名义欺负百姓,杜牧就亲自去乡下核查,把多收的赋税还给百姓,还把欺负人的小吏革了职。百姓们都说:“没想到来了个这么实在的刺史,咱们黄州有救了!”

后来杜牧又被调到池州当刺史,池州比黄州强点,但也有个大问题:佛教寺庙太多了。那会儿晚唐的和尚特别多,好多寺庙占着大片的好地,却不用交税,还天天让百姓捐钱“修佛塔”,百姓本来就穷,再被这么折腾,日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