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的迷茫。
老秀才听了,拍了拍他的肩:“年轻人,‘与世参差’不是你的错,是这世道的错。可你要记住,越是‘与世参差’,越要坚持本心。书读多了,心里就有底气,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扛过去。”
韩愈听了,心里豁然开朗——是啊,读书不仅是为了考科举,更是为了给自己找个精神靠山。在长安,他没钱、没人脉、没背景,可他有书,有书里的道理,有书里的勇气,这些就够了。
从那以后,他更坚定了——不管长安的世道多现实,不管科举多难考,他都要坚持下去,用读书证明自己,用文章表达自己。
他在出门里接着写:
“出门无所之,归卧南山陲。前有猛虎啸,后有饿狼追。磨牙吮血声,振耳惊心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
——出门不知道往哪儿去,不如回到山里读书;就算前面有猛虎,后面有饿狼,只要打开书,就能和千年的圣人相遇,心里就不怕了。
这首诗,不是他的“抱怨”,是他的“宣言”——就算理想撞碎在现实里,就算“与世参差”,他也不会低头,他要把书读成精神靠山,在长安,在这乱世里,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
长安的日子还长:这次的“碰撞”,是后来的“底气”
韩愈在长安待了整整四年,考了三次科举,都没考上。直到24岁那年,他才离开长安,去了宣武节度使董晋的幕府里当幕僚——不是他放弃了科举,是他需要先找个地方谋生,攒点钱,再回来考。
离开长安那天,他背着旧书箱,站在东门外,回头看了看那座巍峨的城门,心里没有了当初的迷茫,只有坚定。他知道,这次初入长安的经历,虽然充满了挫折和痛苦,却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但不能因为现实残酷,就放弃理想;
——读书不仅是为了考科举,更是为了给自己找个精神寄托,找个底气;
——“与世参差”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合群”,放弃自己的本心。
后来,韩愈在35岁那年,终于考上了科举,又经过几年的打拼,成了唐朝的文坛领袖,提出了“古文运动”,写下了师说进学解等千古名篇,实现了“读书经世”的志向。
他在进学解里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写的就是他初入长安时的经历——正是因为“勤”,他才能在困境中坚持读书;正是因为“思”,他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