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五十六章 韩愈:闯长安的穷小子(8)

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送李愿归盘谷序。当时有个叫李愿的隐士,要回盘谷隐居,韩愈送他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文章,里面写“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既写了官场的得意,也写了隐居的清高,其实是在说自己:不管是在幕府做事,还是以后考科举当官,都要守住本心,不能丢了读书人的风骨。

董晋看了这篇文章,拍着他的肩说:“小韩,你这文章里有股气,是读书人的气,以后肯定有大出息。”

韩愈听了,心里暖暖的——在长安的时候,没人在乎他的文章,没人在乎他的风骨,可在幕府,有人懂他。他知道,自己没白读书,没白坚持。

杀回长安:这次,他带着底气来了

公元792年,韩愈25岁,董晋去世,幕府解散,他又成了“无业游民”。可这次,他没慌——在幕府的几年,他攒了点钱,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章在文人圈子里有了点名气,连当时的文坛大佬陆贽都听说过他。

他收拾好行囊,再一次踏上了去长安的路。这次,他不再是那个“出门无所之”的迷茫小子,他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和底气。

到了长安,他没再住城南的小客栈,而是租了间不大不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有个像样的书房。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读书、写文章,可这次,他的“行卷”有了门路——陆贽的学生听说他来了,主动帮他把文章递给了陆贽。

陆贽看了韩愈的文章,尤其是原道送李愿归盘谷序,眼前一亮:“这小伙子,有想法,有风骨,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把韩愈推荐给了主考官。

考试那天,韩愈走进考场,拿起笔,心里很平静。他想起了第一次考科举时的紧张和期待,想起了在长安城南小客栈里的迷茫和痛苦,想起了在幕府里的坚持和努力——这些经历,都成了他笔下的“底气”。

他写的文章,不再是单纯的“掉书袋”,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既有“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坚守,也有“经世致用”的务实。主考官看了他的文章,连连点头:“好!好!这才是读书人该写的文章!”

放榜那天,韩愈挤在人群里,这一次,他在榜中间看到了“韩愈”两个字!他愣了一下,然后激动地跳了起来,像个孩子一样,大喊:“我中了!我中了!”

旁边的人看他高兴,也跟着起哄:“韩兄,恭喜啊!”他笑着,眼泪却掉了下来——这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