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 白居易归隐:活成最从容的样子(1)

谁能想到,那个年轻时敢跟皇帝叫板、在江南挽裤腿治水的白居易,老了会变成洛阳城里一个爱喝酒、爱写诗、爱跟老朋友唠嗑的“老顽童”?

58岁那年,他拖着一身官场疲惫退居洛阳,没再管朝堂的是非,也没再想“兼济天下”的大事,反而把日子过成了诗——修香山寺给百姓遮风挡雨,拉着七个老头组“九老会”喝酒唱和,跟刘禹锡对着龙门石窟互赠诗句,连“绿蚁新醅酒”这样的家常事,都能写出让人暖到心里的味道。

他晚年的诗里没有了当年的锋芒,却多了份看透世事的从容;没有了“天涯沦落人”的委屈,却多了份“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通透。

58岁辞官:折腾大半辈子,终于想为自己活几天

公元832年,长安城里的春风还没吹透,58岁的白居易就递了辞职信。那会儿他官至刑部侍郎,正三品,放在现在是副部长级别的官,多少人熬一辈子都够不着,可他却铁了心要走。

身边人都劝他:“白大人,再熬几年就能安享晚年了,现在走多可惜啊!”白居易却笑着摇头:“我这辈子,从长安谏官到江州司马,再到杭州、苏州治水,折腾了大半辈子,现在身子骨不行了,眼睛也花了,再占着官位不干活,对不起朝廷,也对不起自己。”

其实他辞官,不只是因为身体——早年被贬江州的委屈,朝堂上没完没了的党争,还有江南治水时见过的百姓苦,磨掉了他对官场的执念。他在给刘禹锡的信里写:“以前总想着要干大事,要帮天下人,现在才明白,人这一辈子,能把自己的日子过明白,能让身边人开心,就够了。”

辞官那天,他没惊动任何人,只跟几个老部下简单告了别,就带着家人悄悄离开了长安。马车驶出城门时,他回头看了一眼那座待了半辈子的城,没有不舍,反而松了口气——终于不用再天天看官员的脸色,不用再写那些要斟酌半天的奏折,不用再为了百姓的事跟人争得面红耳赤。

到了洛阳,他没选繁华的市中心,反而在城南买了个小院子。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门口种了两棵老槐树,夏天能遮阴凉;院子里开辟了一小块菜地,种着茄子、黄瓜、西红柿;堂屋摆着一张旧木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他自己写的诗稿;后院还有个小酒窖,专门用来存自己酿的米酒。

刚住下没几天,邻居就发现,这个新来的“白侍郎”跟别的大官不一样——他不摆架子,早上会跟卖豆腐的打招呼,下午会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跟老太太唠嗑,晚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