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来判断现有货币总量是否准确满足所需。假设目前国家商品总量和流通速度稳定,总货币需求量为x,若提供市场的货币量大于x,则物价偏高,反之则偏低;若货币量大于x且持续增长,则物价同步上升,形成通货膨胀,反之则形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和剧烈的通货膨胀都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是统治者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当竭力避免的,因此,如何适度调整货币投放量,是国家货币管理机构应当首要关注的,甚至是唯一重点关心的事务,这也是我现在天天“压迫”海宁与海国工坊的根本原因。
世界古代货币经历了从贝壳等自然物品到金银铜等贵重金属这种“天然的货币”的转变(好在有我这个外挂,尼国一开始就不用走弯路,直接跑步进入这个时代),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出现之前,全球大都使用贵重金属作为货币,而贵重金属由于产量、分布、开采和冶炼技术等限制,并不能任由统治者调节投放数量。古中国自三代之治便出现了货币,春秋时期即普遍以铜铸造货币,辅之以金银。不过,受限于中原、江南地区金银产量极低、铜产量也不高,史书中常常出现“时铜钱已竭”“民乏铜钱”等描述,历代政权普遍面临货币量不足导致的通货紧缩挑战,且铜相对于金银价值偏低,货币属性亦远不如,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历代王朝的货币难题。如何增加国家的货币供给,缓解经济发展的大敌——通货紧缩,成了历朝历代尤其是王朝末期最重大、最头疼的国策,而各个大一统王朝的崩溃瓦解,也或多或少同货币量不足相关,一如我和尼国当下面临的问题。
汉武帝通过铸造五铢钱统一了货币单位,维护了铜钱币值。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为解决重金属货币不足(同样也为解决因禅位赏赐造成的中央财政崩溃),一共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具体手段简单粗暴,即在铜产量无法迅速提高的情况下,用少量铜铸造“大钱”,并人为规定每一大钱折合多少普通铜钱,如“大泉”钱折合50铜钱,“契刀”钱折合五百,“一刀”钱竟折合五千!其实用铜不过几枚铜钱的量。这种胡乱硬扩大币值的行为国民自然不买账,反而极大影响了中央权威和人心,最终造成数十万新军被几千人击溃的奇迹,王朝轰然垮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企图用少量贵金属顶替大面值货币的尝试,因手段过于小儿科而迅速失败。
唐朝依然面临缺铜的“钱荒”困境,导致铜价值居高不下,甚至许多人将铜钱融化重铸为铜器牟利,进一步加剧了货币缺乏。安史叛军肆虐使唐中央财政严重匮乏,在此困境下,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