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奏请铸造“乾元重宝”和“重轮重宝”,分别抵10和50铜钱,造成币值极大混乱,民间盗铸“恶钱”之风盛行,此方法在为唐军聚敛了一波财富的同时,却极大损害了铜钱的信用,民间纷纷将币值高的普通铜钱藏匿,专门使用新铸的大钱进行交易,使得市面上好钱绝迹、劣钱大行,成为历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的一个生动案例。后来刘宴主持废除大钱,使货币币值逐渐恢复正常,但由货币混乱造成的高物价经过数十年的消化才基本消弭。此外,钱荒问题仍未解决,最终盛世大唐依旧逃不过财政崩溃的瓦解局面。
到了两宋,商业发展兴盛,对货币需求量更大,“钱荒”也更加严重,中央的“经济学家”们明显吸取了新莽和唐朝的教训,不再仅用铸大钱这一种一眼能够识破的“小儿科”蒙骗民众,而是同时采用了更加隐蔽的方式——掺杂锡或铅等贱金属。北宋末年,蔡京主持铸造“夹锡钱”,企图用相同铜料铸更多铜钱,其手段更不易发觉。不过“夹锡钱”质地较脆,铜的成色低,民间亦常常拒用。后来发明的“掺铅钱”也有钱币发黑、发脆等问题,无法完全蒙蔽使用者。
相比于掺假铜钱,北宋的另一项创举倒是切实缓解了货币危机——纸币,民间富商发明并联合发行的纸币“交子”被朝廷搬上了朝堂,通过发行纸币,既缓解了国家货币不足,又解了中央燃眉之急。但是,纸币诞生之始信用不足,用惯了金属货币的民众尚有疑虑,因此,朝廷采取“发行新交钞,回笼旧交钞”的方式支持纸币的信用,即次年用铜钱回笼上一年的旧交钞,同时再发行当年的新交钞,因此,交子这个历史书中高度赞扬的“世界第一种纸币”本质上是个一年期的短期债券。不过,债券亦有扩张货币量的功效,为日益困窘的北宋末年财政续了一口气,还打出五路攻夏、收复河湟、剿平方腊、北伐燕云等“回光返照”之战,直至交钞体系无法维系导致财政崩溃、王朝垮塌。
到了南宋形成以楮币(一种特殊树皮做的纸币)为主的货币体系,并形成了诸如“物贵原于楮轻,楮轻原于楮多”、“盖楮之为物,多则贱,少则贵,收之则少矣”等早期信用货币政策理论,真正的纸币体系才初步形成,不过,一切随着北方战火和铁蹄的降临以及崖山的悲壮而灰飞烟灭,此后,中国本土再未诞生信用货币理论和完善的纸币体系。
明朝统治者面对钱荒,并未吸取蒙元统治者滥发纸币搜刮财富导致信用崩溃的教训,开国初始即不留准备金地滥发“大明宝钞”,且推行“只出不进”政策,使其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