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异,随即掩去,笑道:“小娘子好眼力!正是如此!你可能绣?”
晓莹低下头:“我...我可以试试。但得很慢很慢。”
林氏顺势接话:“既然柳娘子如此信任,我们便试试。只是工期至少要两个月。”
柳氏爽快付了定金,约定半月后来看进度。
人走后,林氏立刻让王妈将情况传递给孙敬儒。反馈很快回来:此妇人身份可疑,金陵查无此人,极大可能是赵坤派来投石问路的棋子。那图样,经辨认,类似前朝宫内赏赐之物上的纹饰。
计划,成功了一半。鱼饵已放下,就看对方如何咬钩。
接下来的日子,晓莹认真绣制那幅缠枝牡丹翠鸟图。她谨记母亲吩咐,只展现惊人的模仿能力和耐心,将图样一丝不苟地复制下来,进度控制在“很快但合理”的范围内。
半月后,柳氏准时到来。看到绣架上已完成大半、栩栩如生的绣品时,她脸上的惊讶再也掩饰不住。
“像!太像了!”她抚摸着绣面,连连赞叹,“小娘子真是神乎其技!这翠鸟的眼神竟与原样分毫不差!”
她目光灼灼地看向晓莹:“小娘子,你可见过类似的图样?”
晓莹茫然摇头:“没有。是娘娘的图样画得好。”
柳氏又试探几句,晓莹皆按照母亲所教,回答得天真懵懂,只聚焦于刺绣技法本身。
柳氏似乎放心了些,又支付了一部分工钱,满意离去。
孙敬儒那边传来消息:柳氏离了林氏小院后,并未立即离开扬州,反而在城中几处客栈辗转,与几个形迹可疑的外地人有过接触。网,正在悄悄收紧。
数日后,真正的“大鱼”终于现身。
来的并非上次那位赵姓男子,而是一位约莫四十岁、穿着考究、言谈举止颇有些文士风范的中年人,自称姓钱,来自沪上,慕名而来。
“在下家中主人雅好收藏,尤爱精巧绣品。”钱先生言辞恳切,“听闻小娘子能仿制古样,特带来一幅残片,若能补全,愿出百两白银为酬。”
他取出一个锦盒,内里是一块明显是撕扯下来的旧锦缎残片,上面绣着一种奇特的双首飞鸾纹饰,风格古朴,绝非近代所有。那残破的边缘,正好断在飞鸾其中一个首部的眼睛处。
林氏一见那纹饰,心中猛地一揪!这飞鸾纹样,她曾在莫隆收藏的一本极其隐秘的古籍插图页中见过一次!莫隆当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