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却完美捕捉了秋日黄昏池塘边那种转瞬即逝的、带着淡淡寂寥与诗意的“深浅”意境,一种沉浸式的、情绪化的秋意。
这四天里,贝贝几乎是不眠不休。煤油灯熏得她眼睛发红发涩,指尖被针扎破了无数次,缠上布条继续绣。疲倦到极致时,她就会停下来,轻轻抚摸住胸前那半块玉佩。说来也怪,每当她心绪不宁或倍感压力时,那玉佩似乎真的会传来一丝丝温润的暖意,仿佛在无声地给予她力量。这感觉玄而又玄,却真实地支撑着她。
第五日,终于到了。
彩华绣坊前厅被特意布置过,显得格外郑重。齐啸云如约而至,与他同来的还有两位气度不凡的中年人。一位是沪上书画名家陈老先生,以品评严格、眼光独到著称;另一位是时尚杂志摩登画报的主编苏女士,对艺术与时尚的结合颇有见解。钱掌柜和王师傅早已等候在此,绣坊里能抽开身的绣娘们也都被允许在一旁观摩,将前厅挤得满满当当。
贝贝抱着她的绣架,站在人群边缘,心跳如擂鼓。她看到王师傅那幅已经装裱好的秋菊图,在明亮的灯光下,菊花雍容,色彩饱满,针脚细腻得几乎看不见,引来一片低低的赞叹声。相比之下,她那幅尚未装裱、依旧绷在架子上秋塘暮色,在周围富丽堂皇的摆设映衬下,显得过于素雅,甚至有些不起眼。
“齐先生,陈老,苏女士,请看老夫的拙作。”王师傅自信地示意助手将秋菊图展示在中央。
陈老先生凑近仔细观看,频频点头:“嗯,王师傅功力深厚,这菊花的层次,湖石的皴擦感,都用针线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绣品的精髓尽在于此啊。”
苏女士也微笑道:“色彩搭配很和谐,寓意也好,放在传统的家居环境中,会很提气。”
王师傅脸上露出了笑容,捋着胡须,志得意满地瞥了贝贝一眼。
轮到贝贝了。她深吸一口气,将秋塘暮色的绣架轻轻放到展示位上。当那幅以青灰色调为主、描绘着朦胧芦苇和残荷水波的绣品完全呈现在众人面前时,前厅出现了一瞬间的寂静。
许多人脸上露出了困惑、甚至失望的神情。这这就是她花了五天时间绣出来的东西?没有鲜艳的花朵,没有吉祥的寓意,只有一片暮色中的池塘,看起来灰扑扑的,甚至有些萧索。
王师傅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然而,齐啸云、陈老先生和苏女士,却几乎同时向前迈了一步,目光紧紧锁在绣品上,神色变得异常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