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22章 一份改变格局的“白皮书”(1)

周主任办公室里的那次谈话后,技术革新办公室陷入了一种微妙的沉寂。

王永革和陈继业隐约感觉到赵四似乎又在酝酿什么大动作,但见他整日伏案疾书,眉头紧锁,便也识趣地没有过多打扰,只是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处理得更加妥帖。

赵四向周主任请了几天假,理由是整理西北之行的技术报告。

周主任心知肚明,批假批得很爽快,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叮嘱了一句:“沉下心,把事情想透彻。”

赵四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桌上、床上甚至地上都铺满了稿纸和各种技术资料、内部参考文件。

他谢绝了几乎所有来访,连吃饭都是让王永革从食堂捎回来,匆匆扒拉几口就又投入到工作中。

他的核心依据,是那份系统提供的国家工业体系脆弱点初步诊断报告。

但他没有直接照搬,而是将其作为最高层次的战略指引,结合自己从轧钢厂到一重厂,从洛拖到江南厂,再到最近的西北基地这一路走来所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无数案例,进行印证、细化和升华。

他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核心概念:“工业基础能力”。

这个词在当时国内的工业语境中并不常见,更多是强调产量、产值和具体产品的攻关。

赵四要赋予它清晰的内涵和外延。

他笔尖在稿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工业基础能力,绝非单一设备或产品的技术指标,而是一个国家支撑其工业体系持续发展、迭代升级所必需的基础性、共性技术和能力的总和。它如同大厦之地基,无形却决定高度与稳固。”

接着,他开始系统性地梳理报告指出的几大薄弱环节,并为每一个环节规划出提升路径和急需布局的基础平台:

“一、精密测量与质量控制体系”:他写道,精度是工业的灵魂。当前许多问题源于“测不准”、“控不精”。

需布局建立国家级的计量基准传递体系、发展检测技术、统一重要参数的测量方法与规范,并推动制定远超现行标准的行业精度与可靠性准入规范。

“二、材料基因组与数据库”:材料是工业的粮食,但粮食质量不稳定。

他提出,不能停留在“炒菜式”的试错研发,要系统开展材料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建立共享数据库,并发展基于数据的材料设计雏形。

“三、核心基础件与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