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机床图纸,而是隐藏在加工背后的核心“工艺秘诀”。
赵四眼中精光一闪,立刻抓住了关键。
他拿起粉笔,在旁边的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齿轮啮合示意图。
“钱工,苏联的磨床,问题可能不光是机床精度,更在他们的修形算法是固定的,缺乏针对性。”
赵四在齿轮的齿面上画了一条波浪线,“不同的工况,对齿形修缘的要求其实不一样。
我们要做的磨床,必须能灵活调整这个‘修形曲线’。”
钱思远猛地抬头,眼神震惊:“修形曲线?赵组长,你也懂这个?
这可是齿轮传动的核心秘密!苏联专家提过一次,但从来不肯细说!”
“略知一二。”赵四含糊带过,手指点在波浪线的几个关键位置,
“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可调的偏心凸轮机构,联动砂轮架。
通过更换不同轮廓的凸轮,或者微调偏心量,就能在磨削时,自动给齿面加上我们需要的修形量。
这样磨出来的齿轮,啮合更平稳,噪音自然就下去了。”
这个思路,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钱思远困扰多年的迷雾!
“对啊!固定修形是死的,可调修形是活的!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型号直升机的实际载荷和转速,定制最合适的修形量!”
钱思远激动地拍着大腿,“赵组长,你这个思路,太关键了!比单纯提高机床精度意义更大!”
方向确定,行动立刻跟上。
赵四亲自操作母机,开始加工蜗轮副的铜制蜗轮毛坯。
钱思远则带着人,根据赵四提出的“可调修形”理念,连夜设计那套关键的偏心凸轮机构图纸。
母机刀盘飞旋,削切着坚韧的青铜,发出低沉而平稳的切削声。
金属碎屑如同细雨般落下,逐渐显露出蜗轮螺旋齿廓的雏形。
赵四全神贯注,控制着进给量和转速,确保每一个齿面的光洁度和轮廓精度。
另一边,钱思远和设计团队争分夺秒。
工作间的灯光亮了一整夜。
第二天早上,一套包含三种不同修形曲线的凸轮组设计图,以及精细的砂轮架微调机构图纸,摆在了赵四面前。
“好!就按这个加工!”赵四快速审阅后,点头认可。
母机再次启动,这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