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琼州长史的位置空了一年没人接任,搞得郑茂丰连个副手都没有,不得不先勉强干着。
李德裕刚来的时候,郑茂丰还以为是哪个京城的官员被贬过来的,一打听是原左丞李吉甫的儿子,还是自己主动要求过来的。
郑茂丰想,作为京官,从七品提拔为六品又不算难,何况是前宰相的儿子,干嘛非要来琼州受这个罪。
郑茂丰觉得,新来一个长史也好,又比较年轻气盛,正好可以把州内的琐事交给他去办,自己只参与一些大事,盯着一些涉及利益的事。
没想到,李德裕一点也不推辞,郑茂丰甩给他的活全部接住,风风火火的干起来,郑茂丰一下子清闲很多,乐得逍遥。
李德裕到任以后,首先接到一个棘手的任务,就是解决岛上的华襄矛盾。
海南岛本为僚越族的聚居地,后面从北方不断迁移一些汉人,主要居住在沿海一带,双方虽有些矛盾,但是不算大,还能相处。
后面朝廷开发边疆,允许汉人到襄人地区开发无主的荒地,岛上来了不少汉人过来垦荒。
争议就发生在荒地的认定上,僚越族人认为岛上的土地自古就是他们的,僚越族人过着群居的生活,耕作技术不高,还靠打猎、采集、捕鱼获取食物。
在僚越族人的观念中,所居住的村庄周边,有僚越族人活动的区域,都是他们的土地。
新来的汉族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只要没人耕种的林地、草地都属于荒地,按照朝廷的旨意,无地的汉人都可以占有耕种。
眼看着生存的空间越来被压缩,有些僚越人被迫向内陆的山区迁移,有的僚越人则奋起反抗,和汉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朝廷的官员以汉人为主,自然是向着汉人,就是有些僚越族的地方小官,也不敢对汉人强硬,怕丢了乌纱帽。
在这种形势下,在夷族人心中就形成了汉人压迫僚越人的印象,矛盾冲突不断。
李德裕深知,开发襄人地区是朝廷的一个重要政策,既要让汉人充实边疆,也不能引发汉襄矛盾,影响国家的稳定。李德裕长期在京城任职,加之喜欢研究思考,自然对朝廷的意图理解的更深刻一些。
李德裕认为,朝廷开发襄人地区的目的是充实边疆,解决一些无地汉人的生存需要,但并不允许掠夺襄人的土地。
从更远来说,以后朝廷要远征新的地方,有些襄人会逐步迁移到新的地方,肯定会让出现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