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估计不够,以后可以让想进城的夷人申请,只有那些身份证件齐全、无犯罪记录、配合官府的夷人才会得到批准进城。
符真路的两个参议多罗敦和拉那烈善于观察风向,看到符真路开始办理夷人证件,立即带着家人到民政厅要求*****和身份牌,民政厅考虑后,决定由同奈区民政台来统一办理这些夷人王族降臣的身份证件。多罗敦干脆将名字改成姓氏,又加了两个字,称为多罗敦和顺,作为汉名,拉那烈也学着多罗敦,将汉名改为拉那烈多福。
多罗敦和顺与拉那烈多福觉得汉名太长,不如直接称为和顺、多福,其他汉官觉得这样称呼也好,平时就这样叫他们,只有在正式的场合才呼叫他们的全名。
和顺和多福觉得,正是由于自己眼光好,及时归顺唐朝才有了一个好的结果,所以准备让自己未成年的子女都要上官府开办的夷人学校。
和顺和多福发现一个问题,和顺原来是直通王,多福是文单王,跟隆安当地人的语言都不一样,孩子的教育该怎么办?
两人又跑到教育厅问一下才知道,教育厅考虑到隆安府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就设置了两类学校,一类是双语教学,学习真腊语和汉语,一类是汉语教学,从一年级就直接教汉语,不教夷人语言。其中,双语学校占七成,汉语学校占三成,各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
和顺和多福都认为肯定是直接上汉语学校更好,从小就学汉语,汉语学的才会更好,以后进入公职和经商都有优势,果断决定报汉语学校。
没想到有的本地人也是这样想,觉得直接上汉语学校更好一些,汉语学的好,未来前景自然更好。当然,也有一些本地人觉得自己既然属于真腊族,就要学习真腊语,不能忘记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大部分还是让自己的子女报双语学校。
蒋文辉让各郡的教育局自己编写夷人学校的教材、聘请教师、举办学校,可把各郡的教育局给愁坏了。学校选址还好,地方不难找,最多就是花钱重建,编写教材和聘请老师都是难题。
各个教育局抓了一帮襄人、夷人分别编写汉夷教材,夷人教师比较好找,汉语教师比较难找,最后高薪聘请了一些汉语比较好的襄人来充任。
小学相对好些,毕竟要等两年后,才开始教汉语,中间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
初中就难了,一上来就要教汉语,而且汉语还是重点,各郡的教育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了一些汉语比较好的襄人,总算凑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