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82章十万旌旗(2)

你家的田,有我们呢!”

更让人动容的是,李老栓自己也往前一站:“长官,你看俺俺年纪大了点,上前线冲锋不行,但俺会做饭,能扛东西,给队伍当个火头军、运粮夫行不?俺也得为咱华夏出份力!”

最终,铁蛋如愿穿上了崭新的土黄色军装,李老栓也被编入了后勤运输队。

山村当日,报名青壮超过百人。

吉安府,一座由武昌派来的新式教员开办的“启明义塾”内。

年轻的塾师陈知远,一位前明落魄秀才的儿子,在课堂上放下了手中的华夏新编地理。

他看着台下那些刚刚开始识文断字、眼中充满求知欲的孩童,又望向窗外刚刚插下秧苗、属于这些孩子家的稻田,心潮澎湃。

他曾熟读圣贤书,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目睹了南明小朝廷的腐朽和清军的残暴。

是华夏军的到来,是“均田”与“兴学”的政策,让他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下课后,他找到负责此地征兵的治安警中队长孙瘸子。

“孙队长,学生陈知远,请求入伍。”陈知远拱手,文质彬却语气坚定。

孙瘸子有些意外:“陈先生,你是读书人,教书育人,也是为华夏做贡献啊。”

陈知远摇头,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孙队长,昔日班超投笔从戎,是为定远西域。

今日知远效仿先贤,是为驱逐鞑虏,恢复我华夏衣冠!课堂之上,我可教孩童识字明理;

军营之中,我亦可用笔为刀,记录我军英勇,鼓舞士气,或以所学,参赞军务!前线后方,皆是战场!”

孙瘸子看着他清秀面容下的坚毅,肃然起敬:“好!陈先生,欢迎加入!咱们华夏军,正需要你这样的读书人!”

像陈知远这样受到感召,毅然投笔从戎的年轻学子,在新光复区并非个例。他们为军队带来了宝贵的文化知识,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江畔,重庆码头。这里刚刚恢复了往日的繁忙。

一群码头搬运工,围着征兵点,议论纷纷。

领头的工头王大力,是个虎背熊腰的汉子,以前没少受清军和把头的欺压。

他扯着嗓门喊道:“弟兄们!以前咱们扛包流汗,养肥了那些官老爷和鞑子兵!

现在好了,向公给咱们分了码头份子,干活有钱赚,有田分!

可这好日子,是前线将士用命换来的!鞑子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