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82章十万旌旗(3)

还没打完,要是他们再打回来,咱们这一切,全得泡汤!”

他猛地脱下汗衫,露出古铜色的结实肌肉,一拍胸膛:“我王大力,报名参军!有力气,就得用在砍鞑子的刀把子上!谁跟我一起?”

“我去!”“算我一个!”“大力哥说得对!保卫咱们的好日子!”

呼啦啦,码头上近百名精壮汉子,当场报名。

他们中有的人,兄弟数人争相报名,最后只能由抽签决定谁去。

王大力的亲弟弟抽中了,兴奋得直跳,王大力则用力抱了抱弟弟:“好小子,到了队伍里,别给咱码头工人丢脸!多杀几个鞑子!”

这样的场景,在湖南的田间、江西的市镇、四川的乡村,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父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甚至还有不少身体健硕的妇女,要求加入后勤或医护队伍。

那股压抑了太久的力量,一旦找到了宣泄口和奋斗的目标,便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征兵点前,人潮涌动,却秩序井然。负责登记的官员和治安警们忙得脚不沾地,看着那一张张充满希望和决绝的面孔,眼眶时常湿润。

“俺叫张石头,湘阴县的,分了五亩水田!”“李二狗,南昌人,俺家三代佃户,从没想过能有自己的地!”“王秀娥,请求加入医护队,俺会采药,会包扎!”没有强迫,只有自愿。但这自愿,比任何强制命令都更有力量。短短两个月时间,原定需要数月才能完成的十万新兵征召任务,不仅圆满完成,甚至略有超出!十万农家子弟、码头工人、年轻学子他们或许还带着泥土的气息、码头的汗味、书卷的墨香,但此刻,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夏护国军新兵。

新兵们被迅速编组成一个个新兵营,开赴设在各地的新兵训练基地。

操场上,口令声、脚步声、拼刺刀的呐喊声,汇成了新的交响乐。

他们学习队列,练习射击,聆听教官讲解为何而战,了解华夏护国军的纪律与传统。

虽然训练艰苦,但这些新兵眼里有光,心中有火。

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在为虚无的朝廷或某个皇帝卖命,而是在保卫自己亲手耕种的土地,保卫那个给了他们尊严和希望的“华夏”。

武昌城内,向拯民登上城楼,远眺着城外连绵的新兵营寨,那里旌旗招展,杀声震天。

覃玉站在他身旁,轻声道:“民心可用,士气如虹。”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