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威胁清廷在晋根本;西窥黄河,与关中李过所部形成呼应之势。
太行义军的存在,如同一柄悬在清廷头顶的利剑,对清廷在山西摇摇欲坠的统治构成了致命的、持续性的威胁。
几乎在同一时间,在渤海之滨、黄海之畔的胶东半岛,由张大明领导的胶东抗清根据地,也迎来了爆发式的迅猛扩张。
胶东义军的崛起之路,深深烙印着海洋的印记。
张大明敏锐地抓住了清军水师主力被东南沿海张煌言的“惊涛营”死死牵制、根本无暇北顾胶东的绝佳战略窗口。
他展现出非凡的整合能力,大力收编、整训沿海各地啸聚的小股海匪以及饱受清廷海禁政策之苦、心怀愤懑的渔民武装。
经过严格筛选和改编,一支颇具规模的“胶东水营”应运而生。
这支水营的船只虽多由坚固的渔船改装而成,装备也以自铸的土炮(俗称“碗口铳”、“过山鸟”)和火铳为主,
但胜在船员皆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海上蛟龙,熟悉每一片暗礁、每一股洋流,机动灵活,神出鬼没。
他们完全掌控了胶东沿海的制海权,将清廷用于联络和补给的小型哨船尽数驱逐或歼灭,
彻底切断了清军通过海路向半岛增兵和输送物资的咽喉要道,使半岛的清军据点沦为孤岛。
在陆上战场,张大明将胶东民兵发明的“地雷战”战术发挥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义军和民兵们因地制宜,创造发明了无数种匪夷所思的埋雷技法——“头发丝雷”纤细难察,一触即发;“踏板雷”深藏路径之下,专炸大队人马;“连环雷”更是环环相扣,一雷引爆,众雷齐鸣。
这些神出鬼没的土地雷,炸得下乡征粮的清军和衙役胆战心惊,风声鹤唳,轻易不敢踏出城门半步。
民间涌现出许多传奇人物,其中一位被尊称为“雷公”的老民兵孙老栓,带着他亲手调教的十几个徒弟,
在一次精心策划的伏击战中,仅凭几十颗伪装巧妙的土地雷,就将一支两百多人的清军运粮队炸得人仰马翻,死伤枕藉,不仅成功截获了大量宝贵的粮食和兵器辎重,更极大鼓舞了胶东军民的抗敌士气。
清军重镇登州(蓬莱),作为扼守渤海门户的战略要地,此刻因兵力被抽调而防务空虚。张大明审时度势,果断集中陆路主力精锐,在胶东水营战船的严密配合与火力支援下,水陆并进,将登州城团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