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向下挖反地道!灌烟!灌沸水!”
守军迅速行动,挖开城墙内侧,找到清军地道,将点燃的湿柴和辣椒等物塞入,浓烟顿时灌入地道;同时,烧开的沸水和金汁(粪便熬煮)也顺着缺口倾泻而下!地道内顿时传来凄厉无比的惨叫声,清军的爆破计划彻底失败。
(五)英雄悲歌,城池屹立
这一天的战斗,比第一天惨烈数倍。清军如同不知疲倦的潮水,一波退去,一波又来。守军各部轮番上阵,体力消耗巨大,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一名叫石头的年轻新兵,第一次面对如此血腥的场面,在清军登城时吓得脸色发白,但看到身边的老兵们死战不退,他猛地一吼,挺起刺刀就冲了上去,与一名满洲兵扭打在一起,最终用牙齿咬断了对方的喉咙,自己也力竭牺牲。
原胶东义军的小头目快腿孙,负责在城头传递消息。他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不停,双腿被箭矢射中,依旧拖着伤腿爬行传递命令,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夕阳再次染红天际时,震天的厮杀声才渐渐平息。清军丢下了近万具尸体,伤者无数,却依旧未能撼动济宁分毫。而守军也付出了超过两千人伤亡的沉重代价,城墙上遍布斑驳的血迹和战斗的痕迹。
多尔衮望着那座在暮色中依旧巍然耸立、仿佛不可摧毁的城池,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时间在流逝,鳌拜的消息越来越令人不安,而眼前的济宁,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济宁,这座用水泥、钢铁、以及无数华夏儿女鲜血铸就的堡垒,在第二日的炼狱考验中,依旧岿然不动。它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一个象征,一个不屈的意志,牢牢地扼住了满清命运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