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上来,脸上满是笑容:“郡主来了!今年这稻子长得好,多亏了您让人修的水渠,不然今年旱季,这稻子早就枯死了!”
“王老伯客气了,”赵玥笑着回应,“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这位是朝廷派来的李大人,特意来看看咱们的收成。”
王老伯立刻对着李嵩躬身行礼:“见过李大人!大人要是早来几日,还能尝尝咱们新煮的米饭,香甜得很!如今咱们宣城安全了,收成也好了,这都是托了朝廷与郡主的福啊!”
李嵩连忙扶起老农,目光扫过周围的百姓——他们看到赵玥时,眼中满是感激与敬重,提起抗金与收成,更是滔滔不绝,言语间全是对宣城现状的满意。他心中暗暗惊讶:赵玥竟能让百姓如此信服,这份民心,可不是靠虚情假意能换来的。
离开农田,马车又驶向城西的工坊区。刚靠近工坊,便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与“嗡嗡”的纺纱声。工坊区整齐地划分成不同区域:铁匠铺、织布坊、木工坊、制革坊,每个工坊外都挂着招牌,工匠们穿着统一的布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是我们的铁匠铺,”赵玥带着李嵩走进一间铁匠铺,铺内火光熊熊,几名铁匠正挥舞着铁锤,打造着长枪与箭头,“这些工匠大多是战乱时流离失所的手艺人,我们收留了他们,给他们提供住处与粮食,他们便愿意为抗金打造兵器与农具。如今这里每日能打造长枪五十杆、箭头两百支,既能满足军队需求,也能卖给百姓农具。”
李嵩走到铁匠身边,拿起一支刚打造好的长枪,掂量了一下——枪杆坚硬,枪头锋利,比他在临安看到的普通兵器还要精良。“这些兵器的质量,竟不输朝廷军器监打造的。”他忍不住赞叹道。
“大人过奖了,”赵玥笑着说,“我们的工匠经验丰富,只是缺乏优质的铁矿,若是朝廷能拨付些铁矿,我们还能打造出更好的兵器。”她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需求”,实则是在暗示宣城的军工能力,并非“不堪一击”。
随后,他们又参观了织布坊与木工坊。织布坊内,几十台织机同时运作,工匠们织出的棉布质地细密,颜色鲜亮;木工坊内,工匠们正在打造战船的零部件,木屑纷飞,几名吏员拿着图纸,仔细核对尺寸。“这些战船零部件,是为水师新造的战船准备的,”赵玥解释道,“我们的木工坊能打造战船的龙骨与船桨,再配合铁匠铺打造的铁件,一艘新战船只需一个月便能完工。”
李嵩心中愈发震惊——他原以为宣城的工坊只是小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