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章 一代宗师(4)

公孙侨的思想对孔子颇有影响。后来,孔子的学生在论语写了这样一段话,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到齐国的时候正好三十五岁,但是的名声已经蜚声天下了。所以他一出现,就引起了齐景公的兴趣。齐景公召见了孔子。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仲尼先生为什么到齐国来?

孔子说:“鲁侯被逐。这件事情,想必齐侯是知道的。我因此而离开。”

齐景公说:“鲁侯这这件事我知道,为他的事,我还差一点出兵鲁国。要不是晏子劝阻我,现在的国君还是他。”

孔子和齐景公说的鲁侯即鲁昭公。公元前517年,鲁昭公25年的时候,“三桓”之一的季孙氏把鲁昭公驱逐出境,然后季

孙氏联合孟孙氏和叔孙氏两家,共同立了鲁昭公的兄弟为国君,就是现在的鲁定公。鲁国的大权进几乎完全落在了“三桓”手里。鲁定公不过是做了个挂名国君。

孔子说:“‘三桓’之所作所为让仲尼忍无可忍,故而,我就来了齐国。”

齐景公说:“我们不说那个烦心的事,就说说治国安邦之策吧。请仲尼先生放言直说。”

孔子说:“当今天下大乱,天子被诸侯架空,诸侯被大夫架空,而大夫们也被自己的家臣架空,这种事情比比皆是。列国之中,几乎都有。原因何在?就在于礼崩乐坏。仲尼认为,这是导致乱臣贼子肆意僭越的缘由。要治一国,先兴教化。用什么来教化呢?唯有周礼是最好的标准。君臣之间,臣民之间,乃至一家之内,都应该有规矩。没有规矩的天下必然是一片混乱的。”

齐景公听得有点迷糊,于是问道:“怎么叫臣民们懂规矩,行规矩,不僭越?”

孔子说:“行以仁。有仁心,施仁政,宣仁义,则臣民知教化,规矩也就有了。”

齐景公听得更迷糊了。他虽然觉得孔子说的有道理,但他同时感觉到,孔子说的那些东西有点云来雾去的,完全不像晏平仲、司马穰苴等人谈的,都是些具体措施。齐景公觉得,这么谈下去,自己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于是他草草结束了谈话。

齐景公虽然没有搞懂孔子那套东西,但他认为,孔子是名人,既然是名人,一定有些能耐。于是他打算请孔子到朝廷来做官。他将这个心思告诉了晏平仲。

晏平仲说:“孔丘一派的人有两个毛病,一是太清高,再是太注重礼节。太清高就会看不起别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