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五十七章 师出有名,才能让人信服(求订阅)(2)

古代老一辈农民虽然也有丰富的经验,但相比于现代化科学管理还是远远不如。

因此这方面的知识学习也非常重要。

不过这一点朱云峰也做了考量。

整个布局就是,他会在明年上半年安排五千亩的种植。

然后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培育。

相关内容进行跟踪拍摄,拍摄的视频会立即送去大明,到时候给这边整上一块幕布,搞个放映机,召集大量农民来观看学习。

同时大明也同步开展试验种植。

他们这边搞五千亩,大明那边也搞个几千亩。

他们这边怎么科学培养,大明那边翌日拿了视频资料,种地人员就观看学习,跟着一起做。

这样也能把技术传播过来。

因而到时候只要相关技术能够学到位,增产还是没什么问题。

跟大明那边一年平均亩产400斤比起来,即便是一年亩产500斤也是个巨大的农业革命了,何况顺利的话,至少一年亩产800斤以上。

年产800斤在现代能亏得苦茶子都没,但在古代就是一户农业家庭收入翻倍,整个封建社会的物资将迅速充沛。

这样的变化对于古代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常规水稻最多也就六七代还能保持高产,到六七代之后,就会退化。

所以在留种问题上,大明最多保持两三年就得重新换种子。

不过这也不算困难。

他们在现代也会一直保持着种植,种子可以不断往大明送,大明那边把前代种子的后代送过来替换,如此能保证种子常留常新。

只要第一批水稻种子送过去,二代水稻成熟,用来弥补第一代种子的缺口,那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

当然。

到时候还得想办法建立自动化传送带,让老朱派人来。不然光靠朱云峰、朱棣和季赫三个人来回搬可能得累死。

“嗯。”

朱元璋听后微微点头,目标朝着他们的预想的方向前进就行。

朱云峰又继续道:“先种五千亩,然后养殖各类家畜,肉就不送到大明来了,但可以把优质的种猪、种养、鸡鸭、种牛送过来培育。”

“为什么肉不能送来?”

朱标好奇问道。

“要是肉过来,就不能补缺口了,会被查的。”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