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元朝旧制。
主要分为文官、军队、监察三种。
一是中书省,下统六部,职掌行政事务。
二为大都督府,统管军事。
三是御史台,职掌监察事务。
胡惟庸案,就是对文官集团的一次清洗。
中书省名义上最高长官李善长,实际最高主官胡惟庸。
六部尚书当中的三个,分别为兵部尚书赵本、吏部尚书陈煜、工部尚书余文昇都是淮西人。
加上六部侍郎、郎中、员外郎,以及御史台一些御史、江浙布政司衙门、转运使衙门、应天府衙门等等重要部门官员。
目前淮西籍的高官不能说是屈指可数吧,那也能算得上半壁江山。
可谓众正盈朝、群贤毕至了属于是。
而且关键不止是淮南籍官员被互相举荐担任高官,还有大量非淮南籍官员投靠。
如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刑部尚书吕宗艺、户部尚书任彬,乃至于之前的右丞相汪广洋都唯胡惟庸马首是瞻。
这么庞大的势力组成,即便皇帝自己也是淮西人当中的一员,可谁见了不怕?
所以现在朱标才知道自己接下胡惟庸这个摊子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得把整个淮西文官集团处置干净。
这能办得到?
朱标迟疑道:“那我该怎么办?要真是如此,我岂不是得像父亲那样了?”
“方法我已经告诉过你了吧。”
朱云峰说道。
“嗯,师出有名,得拿出办法,比如贪腐、不作为、无政绩,相继杀死或者罢黜这些人,以正当理由加强皇权,我记得很清楚。”
朱标迟疑道:“但问题是如此大规模的罢黜和杀死官员,我又该如何选拔继任者?我也不知道后来父亲是如何做到的。”
朱云峰笑道:“老祖宗还能怎么做呢,只能重用元末到明初那些科举入仕的官员。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之后,改革朝官,弄死了大批原胡惟庸党以及淮西籍文官,把那些元朝末年,也就是至正年间到洪武六年废置科举之前考中的举人、进士提拔上去。我之前查了一下,当时六部尚书以及各部郎中、员外郎之类的大多都是那个时候入仕的官员。”
“那效果如何?”
朱标忙问。
“不太理想。”
朱云峰摇摇头道:“老祖宗自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