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份奏折,处理400多件国事,从早上四五点工作到晚上十二点,几十年如一日,简直是机器人。
但他能做到不代表别人也能做到。
换个普通人像他这么搞,身体迟早要累垮,根本活不到71岁。
“不要为懒惰找借口。”
朱元璋冷哼一声。
朱云峰翻了个白眼,跟这老登讲科学是真讲不通。
“当!”
“咚咚咚!”
外面先是传来一声钟鸣,接着又是三声擂鼓的声音。
“父亲,到时间了。”
朱标说道。
“嗯。”
朱元璋放下奏折站起身,徐徐向殿外走去。
此刻钟鼓司的宦官已经鸣朝钟,敲朝鼓,文武百官分左右排序等候在广场下。
广场上方高台上处已经放了一把椅子,朱元璋走了过去。
“陛下到!”
“陛下万岁!”
随着唱礼官一声大喊,百官鞠躬行礼。
没有下跪,也没有像电视剧里那样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实以前有的。
后来朱元璋嫌万岁万岁万万岁不好听,就改成“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
结果这么喊大家喊的不整齐,便又改了回去,把三声万岁缩减成一声。
只有新年大朝贺一类才会是三声。
“陛下有诏。”
内使监监令王东举起圣旨,高声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膺天命十二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近觉身体抱恙,需调养休息,怕倦怠国事,太子标仁明孝友,天下归心,今日起监国理政,燕王棣、吴王云峰辅之,望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臣等遵旨。”
下方百官齐齐高喊。
常朝与内朝不同,四品以下都没资格跟皇帝聊天。
四品以上也是皇帝问了才会上去奏事。
如果今天朱元璋没什么想问的,那就早点散朝,具体内容会在内朝谈论。
所以很多时候常朝都是朱元璋颁发圣旨,告知百官事情的时候。
下方诸多官员站齐,66岁的李善长为文官之首,立于最前方,其次则是一名50多岁,穿着绯红大袍的威严男子,正是左丞相胡惟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