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八章 朱标新政,放开了干(2)

了他的新政策都是积极向上的好政策,并指出一个重要情况。

那就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初属于权威政治。

在全国监管并不到位的情况下,朱元璋的政策往往都能执行到位,就在于此时的朱元璋威望实在是太高,下面的官员难以阳奉阴违。

而朱标的威望在这两年也与日俱增,亲自查办胡惟庸案后更是如日中天。

又有浙东集团、淮南勋贵集团支持,故元官吏集团也是他一手提拔,淮南官员集团也隐隐向他靠拢。

可以说整个朝堂内外,从官员到武将到勋贵,无一不对朱标马首是瞻。

要是这个时候趁着朱元璋北伐的时候,朱标振臂一呼要造反,说不准还真有机会。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推行新政。

且还是减赋税轻徭役、限制藩王、给官员涨工资、发行银币、调整官员权力结构、取消卫所世袭制度等正导向的政策,得到拥护也很合理。

唯一触动利益集团的就是取消了秀才、举人等没有做官的读书人优待。

还有对官员有一定kpi考核,并且推行第一个三年计划,要求全国官员下一步是要广推新农作物。

但明初的读书人利益集团势力并不强大,科举入仕的官员不多,目前很多官员都是通过察举制做官,因而取消读书人的优待在整体反对者上没什么声音。

至于对官员制定kpi考核,明初朱元璋把官员当狗一样卷。并且空印案就能看出来,很多都是无意义的卷,就是逼着你做事。

现在至少告诉你要做哪些事,总比以前感觉大家都很忙,但却不知道到底在忙些什么东西要强得多。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现有的政策下,一定不会比以前差。

有了朱云峰的支持,朱标心情更稳定了许多,说到底现在也只是洪武十三年,朱标也才二十五岁,观政不过三年。

要是十多年后的朱标,帮助父亲处理国政十五载,心境上也不会那么紧张。

翌日清晨早朝。

朱标信心满满地召开了大朝会。

六月中旬昼长夜短,才早上五点钟,天色就已经蒙蒙发亮,气温也非常令人舒适。

徐徐微风吹拂,奉天殿外广场上,百官按照秩序排列。

只是勋贵那边站位方向则寥寥无几。

除了新任开国公常升以外,就只有袭父亲华云龙淮安侯爵的华中。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