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分权就意味着要把官员数量搞多,结果就是冗官严重,官员数量数倍于唐朝和明朝。
“可你有没有想过,虽然官员数量增多了,可行政效率也加快了,只要皇权集中起来,我们再通过各种办法让大明强盛,那么大明的人口也会更加多。”
朱云峰侃侃而谈道:“这三万亩的田,按照我们的方法,明年可以推广至数百万亩,后年能遍布整个太湖和洞庭湖流域,让大明的粮食增长二三倍之多,届时再用各种政策鼓励生育,几年后大明会迎来一波婴儿潮,人口在十年后突破上亿也是正常的事情。到时候丁口多了,治理也需要多起来,官员数量是不是也得增加?这个时候是不是体现了未雨绸缪?”
“这”
大朱棣看了看小朱棣和季赫,说道:“好像有点道理啊。”
“那肯定的。”
朱云峰笑道:“我把这套制度称为一阁两院三司制,一阁就是内阁,两院就是刑部加大理寺组成的法院,还有御史台改成的督察院,三司就是户部改成的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这样再加上五军都督府,那么权力五分,全都由皇帝管辖,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但我说句实话。”
末了他又道:“官员其实并没有施政纲领,我认为还得提出另外一个思想主义。”
“思想主义?”
“是的。”
朱云峰说道:“儒家其实提供了这个思想纲领,提倡了很多东西,包括个人修养、社会秩序、政治理念、教育理念、文化理念等等,但却被帝王们着重于忠君思想,以此强化和维护统治。可事实上大部分地方官员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忠君怎么个忠君法呢?我认为忠君就是要爱民,把民本主义纳入到主流思想当中去,在施政过程当中,以民众利益优先作为考量。”
“民生、教育、地方发展,应该成为官员们考虑的问题,督察院的职责应该分为两种,与法院共同组成审核、复议的形式,维持三法司制。”
“第二种就是负责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行为规范。看看他们治理得怎么样,发展得好不好,对待民生问题有没有看重等等。”
“这样官员就以民生为优先权,再通过严格的避籍制度,只要有品级官员,就不许待在本地任职,再改良吏员制度,那么官员以后就有了指导方针。”
“他们要想升官,就必须更看重本地的发展,如此对于治理地方,就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