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人腰高,饱满的稻穗垂下来,每一株都至少有拳头大小。
长兴县令站在田埂边,喜气洋洋地说道:“承陛下洪福,仰赖太子殿下庇佑,今年新稻丰收,亩产均八石,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我宣布,收稻!”
一声令下,站在田边的诸多提着镰刀的百姓纷纷兴奋地冲向了田里,挥舞着镰刀,手脚麻利地把稻子割下来,放入积禾车中。
岸上百姓有的激动,有的艳羡,还有的双手背负在身后,心事重重地往家的方向而去。
今年在太湖周边,很多县甚至举起了盛大的庆典来欢庆大丰收。
毕竟在古代社会,人们并不关注工业、金融、上班、读书、考试、996。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只在意一件事——今年的庄稼能不能顺利长好。
所以种地向来都是封建社会的头等大事,哪怕是在五胡乱华,五代十国这样的混乱年代,汉人百姓依旧要耕种自己的土地,养活着自己一家。
数日后,大片农田收割,今年一百多万亩,收割了八九百万石,也就是16亿现代斤,相当于大明所有农田总产量的九十五分之一了。
这意味着如果新稻种推广到一亿亩,就能达到原来大明七八亿亩田的产量,这产量何止翻了一倍?简直是翻了七八倍。
不过对于朱云峰他们来说,其实他们也知道这只是短时间内的现象。
一来朱云峰搞了大量化肥,混合农家肥,加上稀释后的农药以及耕种技术才勉强让这一百多万亩土地达到亩产八石的水平。
二来稻种现在才算是第二代,还没有退化。等到第五代至第六七代的时候,出现退化问题是迟早的事情。
三来古代农田还没有经历过化肥透支地力的情况,产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也很正常。
而推广到全国,化肥跟不上,只靠农家肥的话,产量会减少很多。
另外就是耕作技术也难以迅速推广到全国,即便推广到太湖周边地区都是在以国家级别的力量完成,推广到全国需要的时间非常多。
因此综合种种,这一次产量大爆发之后,搞到全国范围内,产量必然没有眼下这样的爆炸性情况。
或许明年大明全国的粮食也就亩产六石左右。
但即便如此,相比于以前亩产二至三石,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提升,只要明年顺利的话,那大明社会上的粮食将会呈现夸张的产量。
十月初,太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