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舫。
正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时节,两岸杨柳依依,画舫船只来往不计其数,纵使朱元璋他们的船队打着朝廷官船的旗号,也只能在无数的船流当中缓慢航行。
“这就是晚明的南京城吗?”
朱云峰好奇地打量。
他看到定淮门外岸边亭台楼阁林立,白墙灰瓦,朱门大院。还看到寺庙与妓院修在一起,远处高耸的佛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岸上来来往往的人流穿梭,形成了城外秦淮河两岸的街道坊市。
城墙根下不知道多少摊贩拖拽着货物进出城,有码头工人在不断地卸货搬货,有小二在茶肆酒楼旁殷勤地招呼客人,也有穿着华丽的士人风流不羁地穿梭于闹市间。
还有那三四层楼高的阁楼上挂着彩带,年轻貌美的女子站在上面露出白玉般的手臂,巧笑若盼地向着他们招手。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洪武年间的秦淮河两岸。
不能说是繁花似锦吧。
那也能说得上是一片荒芜,纯纯一片野草地。
没办法。
洪武年南京本来就人少,发展也就几年时间。
目前朱标还只是规划了城内街道,修建了一些水泥楼房,并且把电力和道路一些基础设施做好,根本顾不到城外。
反观晚明时期的秦淮河两岸已经经过多年发展,不仅城内街道坊市林立,就连城墙外,秦淮河两岸边都修起了很多城外的坊市。夯土泥地也铺上了青石板,犹如江南小城,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架起了很多拱桥,青楼大院修在岸边,以至于城区也继续往西南方向延伸,便有了江东门、江东桥、安德门、雨花台等坐落在南京城池之外的坊市、街道。
并且南京又是经济和次要的政治中心,汇聚了三教九流,以及大量本地官员和退休、致仕、贬谪官员,甚至还是东林党的大本营之一。
著名的东林书院就在离南京不远的无锡,而东林党讲究广开言路,言论自由。
使得各方学说聚集于此。
在这里能看到妓女与和尚论佛经,与道士谈道法。
能看到街头百姓在针砭朝政,能看到儒生扑白粉穿女人衣裳,还能看到女子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以及其它肤色的外国人,甚至还有西方传教士。
很多大儒在南京隐居,收学生讲学。比如刘宗周、钱谦益、吕维祺等等。
如果不说这里是古代封建社会,恐怕还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