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小节三: 在废墟上站立(5)

,反而更亮了一点——像快要熄灭的蜡烛,还在拼尽全力发光。

行动:从“怎么办”到“动手做”

频道里的沉默被这三段视频戳出了一道缝。那个问“我们该怎么办”的年迈领导者,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灰,沙哑的声音里多了点不一样的东西:“孩子们...还在种藻类...我们...不能坐着等...”

肩膀缠着渗血绷带的联军指挥官,突然挺直了背——他的绷带是用战术服撕的,左胸的伤口还在疼,每吸一口气都像有针在扎,但他的眼神从空洞慢慢聚了焦。他清了清嗓子,声音虽然还是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务实:“现在发布‘基础生存协议第一阶段’指令——第一,各掩体、环带舱段、飞船,在1小时内统计可用资源:饮用水、压缩饼干、抗生素,精确到毫升和克,报给磐石;第二,每个幸存者聚集点,组建3-5人的救援队,携带净水过滤器、简易担架、辐射检测仪,优先清理连接主要避难所的通道,地球重点清理地铁隧道,乐土环带优先打通医疗舱和物资舱的链接;第三,通讯组负责修复区域内的短距离通讯器,先用有线连接,再试无线,目标是让相邻两个点能实时通话...”

他说这些话时,没有慷慨激昂的语气,没有宏大的口号,甚至每说一条,都要停下来咳嗽一下,手按在胸口缓解疼痛。但没人觉得他懦弱——因为这些指令里全是“活下去”的细节:“救援队每人带3天口粮,别多带,给后面的人留着”“统计资源时,优先算老人和孩子的用量”“修复通讯器时,先接医疗频道,万一有人受伤能及时喊人”。有个年轻士兵小声问:“长官...我们还能回到以前吗?”指挥官看了他一眼,沉默了两秒,说:“不知道...但先活过今天,才能想明天。”

新生:废墟上的“站立”

通讯结束后,屏幕一个个暗下去,但寂静里多了“动作”的声音——不是之前的沉重呼吸,是铁锹挖灰的“哗啦”声,是工程师拧螺丝的“咔咔”声,是孩子们移植藻类的“沙沙”声。

地球三号掩体的出口,那个中年女人和年轻男人终于挖开了通道,当掩体门“吱呀”打开时,隔壁掩体的人举着一盏煤油灯跑过来,手里拿着退烧药:“我听说你们孩子发烧,早就等着了!”女人接过药,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却带着笑,她把口袋里的粉色发夹递给女儿,说:“你看,妈妈找到你的发夹了,以后我们就能出去找吃的了。”

乐土环带的“德尔塔舱段”,老工程师戴着破损的护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