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体积相比压缩态需扩大数百倍。
结构强度,展开后的结构需具备足够的空间结构稳定性,能够承受自身姿态调整应力以及“螺旋”系统运行时的能量负荷,确保在轨道上进行有效运转。
重量限制,在满足以上所有要求的前提下,整体质量必须严格控制,以减轻“望乡”太空平台的负担,确保其能够稳定自身的轨道。
“数百倍的展开比......还要保证强度和不超重,这简直是让蚂蚁长出大象的体积,还得保证强度。”董传文摇着头,感觉非常棘手。
“传统的机械展开机构太复杂,重量和故障率都难以控制。”另一位大国工匠孙经福否定了初步的一些构想。
“我们现有的构型和设计倒是有能够符合其中一两个条件的,但是不是重量超了就是强度不够,要不就是根本没办法移动,想要全部都满足有些困难。”
“指挥中心要求我们在十天内找到合适的定型,不然就只能选用备用方案,尽可能多的使用小型“螺旋”构件。”
“那样无论是建造时间还是建造效果都要打个折扣。”
“我想大家都知道这个计划是为了什么吧?”领头的工程院张院长说道。
“其实刚才老董说的话倒是给了我一点启发。”
“或许,我们应该向自然学习。”一个略显苍老但目光炯炯的声音响起。
众人望去,是来自材料研究院的泰斗,年过七旬却依然思维敏捷的陈老院士,他擅长从生物结构中获取灵感,设计新型材料。
陈老走到全息屏幕前,调出了一组植物形态的图片,最终定格在一朵成熟的蒲公英上。
“看这蒲公英的种子,”他指着那绒球般的结构,“它在未脱离花托时结构紧凑。”
“一旦乘风而起,每一根冠毛都会迅速展开,形成一个稳定的降落伞结构,轻若无物,却能承载种子飘向远方。”
他放大图像,分析着其微观结构:“它的奥秘在于,每一根冠毛都是中空的,极其轻质,但排列有序相互支撑,形成了宏观的稳定形态。”
“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思路,设计一种“太空蒲公英”!”
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瞬间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灵感火花。
接下来的日子里,工业区的数个核心实验室和车间进入了不眠不休的状态。
设计、模拟、推翻、再设计,无数个方案被提出又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