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三百八十六、在太空中绽开的“蒲公英”(4)

最终,一个融合了仿生学、智能材料与微型化“螺旋”技术的方案逐渐清晰完善。

使用相转移合金骨架加上记忆合金触须的折叠式“螺旋”单元阵列。

最终的成品,被正式命名为“蒲公英”单元。

在未展开的运输状态,它确实如同一个巨大的“棒棒糖”,一个长约五米,直径约一点五米的致密圆柱体。

外壳由固定用的特殊材料构成,会在展开后自动回缩并支撑底部的连接,内部则是经过精密计算和折叠的高强度骨架,以及数以千计的,利用特殊的记忆合金和超导体材料混合编制的“触须”。

这些骨架由特殊的“相转移记忆合金”构成。

在通电状态下,能够维持极高的强度,确保支撑住展开后数以千记的“触须”,并且保证“触须”能够按照预设的模型展开。

每一条“触须”都是一根缩小到极致的“螺旋”线圈,在展开后便可以发挥作用,然后通过底部的连接将汲取的能量传递到“望乡”平台上面。

最后再通过修建在“望乡”上面的巨型线圈完成能量汇集及粒子加速,给下面的目标来一个天降正义。

——

“准备就绪。”

一周后,经过地面无数次模拟和部分环境测试,第一个“蒲公英”单元原型,被小心翼翼地装载进建木一号太空电梯,一个特制的带有缓冲和保护机构的重型厢体内。

张院长亲自在地面指挥中心坐镇,王虎则在发射平台进行最后协调。

“建木一号,状态良好,各系统检查完毕,可以执行第一次特殊货物运输测试。”王虎的声音通过通讯频道传遍相关区域。

“批准执行,祝好运。”

伴随着低沉的嗡鸣声和强劲的电磁加速,重型厢体沿着粗壮的新一代线缆,平稳而迅猛地冲向天际,化作一道银线融入天空。

得益于新型的缓冲结构和加强型线缆,新的建木一号太空电梯的速度至少提高了三成。

即便是比以往的电梯厢体重了一半的前提下,也能在半个小时以内抵达空中的太空站。

如今建木一号太空站已经完成了与“望乡”平台的对接,并且组建了新的运输通道,也使得下方的电梯更加的稳固。

很快,厢体成功抵达预定近地轨道,与初步完成结构加固的“望乡”平台基础框架对接。

“对接成功,准备释放“蒲公英”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