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岁的高龄儒士都露出了笑容。
不远处。
负责巡逻治安的锦衣卫千户周海喃喃道:“有意思,有点意思。”
他本以为议政越往后会越激烈,甚至会有辱骂之语,或在议政台上打起来。
毕竟,往昔京师里的书生论辩。
有人辩着辩着,会从怀里拿出一个生鸡蛋砸在对方脸上;有人辩着辩着,会卷起袖子直接搂着对方脖子摔跤;更有甚者,提着椅子或其它趁手的东西就冲上去了。
但这次,他突然觉得,双方经过一夜的论辩后,似乎有了点互相欣赏的感觉。
人人都无气话,全是为了这个天下而议。
这时,他再次看向不远处打哈欠的沈念。
百家议政若真能让更多的书生士子支持新政,沈念必然还会得到重赏。
随后,众人便纷纷散去了。
沈念已不打算回家,准备去翰林院小憩一会,然后进宫面圣。
当下王世贞、何心隐、李贽、三人还未曾发言,沈念担心他最担心的那种可能会发生,故而提前去向小万历提个醒儿。
很快。
距离午时还有一刻多钟,午门前的所有人便到齐了。
一个个都甚是亢奋。
大有今日之辩仍要通宵达旦的打算。
很快,议政开始。
诣阙者将议政的重点放在了他们如何改善学说,朝廷才能解禁民间书院、允许生员言政之上。
而此刻朝廷的态度是:可以解禁民间书院,可以允许生员言政,但必须有标准。
比如:必须遵循官学的一些理念标准,必须规避或舍弃一些避世的、反道德、反法令的言论。
双方,由互相辩驳变成了商量。
日近黄昏。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文坛领袖王世贞站了出来,走上议政台。
“吾以为德育不如法治,人人君子不如人人恪守法令,盲目崇尚远古之治,抨击当下朝政苟且,更非治世之道!”
不愧是文坛大家。
一句话将罗汝芳、王襞二人的学说政见全反驳了。
王世贞缓了缓,接着道:“吾以为,当下关闭民间私人书院、禁止生员言政,主罪不在民间学说,而在于权臣当道!”
听到“权臣当道”四个字,议政台上的所有人都几乎静止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