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百章 赵大人不收礼(4)

没办法,文知县只好道:“知赵大人为官清廉,本县不当送这钱,只这钱却不是送给大人的,而是本县代表全体士绅百姓捐赠给府学的。”

什么说法?

有说法的。

在赵御史的带领下,今年扬州童生试不仅圆满举行,且考出了历年最好成绩,身为扬州的一分子,宝应知县倍感自豪,所以必须为府学取得的成就表示一点心意。

这一千两就是宝应方面捐给府学用于明年学子冲刺乡试的保障金,哪怕给学子们多买些毛笔,多买些纸张都是好的。

教育这一块是赵安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的领域,既然文知县这钱是捐给教育的,那他作为府学教授就必须要拿。

当然,是替学生们拿的,所以也要替学生们感谢一下文知县。

当天,文知县亲自坐陪在宝应大饭店用了顿便餐,不算太丰富,县里结账不到二百两。

吃的赵安非常满意,因为宝应大饭店的厨子是从淮安清江浦请来的,那地方的厨子专门替官府烧菜,手艺没的说。

酒足饭饱便打宝应出发,队伍又多了辆马车,车里是宝应方面赠给赵委员及随行人员的一些地方土特产。

赵安不在意这些东西,吩咐侯把总给绿营弟兄们分了,喜的一众营兵又是打心眼里把赵大人给夸了一遍。

用一句话形容营兵们的想法最恰当不过——“跟着赵大人就是吃香喝辣。”

车过宝应,便到了淮安地界。

淮扬一体化,沿途百姓生活水准差不多,看着不算太穷,有些地方砖瓦房出现频率还很高。

田野都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给人一种极目海天宽之感。

当然,这可能是因为赵安调研路线是沿运,而运河因为是商业大动脉原因造就沿途无数城镇,故而生活在运河两岸的百姓收入水平较高。

往里深入的话,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不管康乾盛世水分有多大,总有相对富些的地方嘛。

烂船还有三斤钉呢。

赵御史又停下调研了。

这次调研的不是漕工,也不是百姓,而是被迫滞留运河的客商。

客商们早被运河中断折磨的快要疯了,一听是朝廷派来的巡漕御史大人了解情况,自是纷纷围了上来准备诉苦。

“本官这次代皇上巡视漕运,就是要来听真话,不是来听假话的!”

赵安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