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的纸张陈旧味。林砚打开防水手电筒,光柱照亮了地下室的墙面——当年我们看到的符号依旧清晰,只是旁边多了一行小字,是用红漆写的:“2003年,等你们来”。“是李老师的字迹!”林砚激动地说,声音有些发颤。
我们走进地下室,角落里的旧木箱还在,帆布已经换成了新的。张磊用万用表检测了一遍:“安全,没有电路问题。”林砚走到那面画着符号的墙前,铜钥匙刚好插进暗门的锁孔——“咔哒”一声,锁开了。暗门缓缓打开,里面是一个铁盒,外面包着防水布,上面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写着“青雨中学时间胶囊,1985年11月15日封”。
我们把铁盒小心翼翼地抬到地下室中央,校长递过来一副白手套:“别留下指纹,这是重要文物。”林砚戴上手套,慢慢揭开防水布——铁盒上没有生锈,显然当年做过防锈处理。她打开铁盒,里面铺着一层油纸,油纸下面,整齐地放着一叠文件、一本相册,还有一封封着信封的信。
“先看文件!”张磊迫不及待地说。陈曦轻轻拿起文件,是1985年反对拆楼的签名册,上面有李砚秋的名字,还有周曼君的,字迹和笔记本里一模一样。签名册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小纸条:“这些名字,是青雨的根”。我们一页页翻着,很多名字已经陌生,但每个签名都带着力量,像是在诉说当年的坚持。
相册里全是1985年的照片:李老师在美术室教学生画画,周曼君坐在梧桐树下写生,学生们在旧楼前跳皮筋最让我们动容的是一张集体照,李老师站在中间,怀里抱着青雨秋景,周围围着十几个学生,周曼君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画笔,笑得格外灿烂。“这张照片,我妈妈从来没提起过。”陈曦的眼泪掉了下来,滴在照片的边缘。
最后,林砚拿起那封信,信封上写着“致2003年打开时间胶囊的青雨人”,署名是“李砚秋,1985年11月15日”。她深吸一口气,拆开信封,里面是几页泛黄的信纸,字迹依旧有力,却带着一丝温柔。
“亲爱的孩子们:
如果你们能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当年的坚持没有白费——旧楼还在,青雨的根还在。1985年的冬天,我没有失踪,只是躲了起来。赵建国要拆楼,要销毁签名册,我不能让他得逞。我把时间胶囊藏在地下室后,就去了南方,在一个小镇上教美术,再也没回过青雨。
我知道曼君会守护好钥匙,也知道会有像你们一样的孩子,愿意传承青雨的历史。这些年,我一直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