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算远,属于是一个折中的选择。就连在燕人看来,如果非要迁都,洛阳也肯定比关中和陈县好得多。
故纷纷点头应和。
李良、司马欣等关中系将领见到燕、赵、楚、魏系之臣皆附和赞同,声势浩大,就有些不敢反对了。他们基本都是降将出身,在唐营本来就要低那些起义元从一头,哪敢同时和这么多人作对。
他们又转念想到洛阳的西边不远处就是函谷关,从洛阳入关也要不了多长时间,远比定都邯郸和陈县好,便干脆的放弃了咸阳,跟着附和起来。
吴广见状,就知道群臣诸将在陈平的引导下,几乎达成了共识,选择了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
而陈平的那句“天下之中”和群臣的反应,也让他想到了一些东西。
昔日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在咸阳坐享富贵,反而多次出关东巡,南到会稽,北至碣石,东边巡行齐鲁,可谓是大动干戈劳师动众,甚至这位始皇帝最后还死在了东巡的路上。
其原因正是关东不稳,皇帝坐守咸阳而难以控制广大的关东地区,需要多次东巡以进行震慑,宣扬皇帝的威严,加强对新征服土地的控制。
现在离秦、战国之世不远,六国灭亡到现在也才二十多年,许多六国时的老人尚在,地域之分并未革除,天下人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识。
吴广无贵胄身份,又取天下太快,根基不稳。
这种时候他如果和秦皇一样坐镇关中,难免会对一些偏远地区丧失控制力,最后要不然得学秦始皇那样多次巡视。要不然就得学汉高祖那般,通过大量的分封同姓诸侯王,将燕赵齐鲁荆楚的当地人同化后,才能逐步形成统一的“汉”意思。
定都洛阳,不一定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也能大大缓解。至少哪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可以更快的反应过来,并作出相应处置。
在这一点上,洛阳相比咸阳是占据了优势。
他目光扫了一圈,最后落到刘邦的脸上。
“汉侯认为迁都洛阳如何?”
刘邦没想到吴广会突然问自己。
他忙道:“回陛下,臣觉得洛阳好啊!”
“昔日臣当亭长的时候,曾前往咸阳服役,从洛阳城外经过,见其城池广大,繁华富饶,正是天子之都所在。以前周天子定都在洛阳想来也是有原因的。而且臣觉得如果定都在洛阳,至少天下黔首前往都城服役,就不用跑那么远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