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27章 体系的威力:标准化与数据库(1)

“901工程”超高精度机床的攻关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赵四的统筹协调和关键节点指引下,各个技术小组的进展虽然艰难,但方向明确,步伐坚定。

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一个更深层次、更普遍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制约着攻关效率,也让赵四更加坚定了推行“盘古计划”另一项基础工程的决心。

问题的核心在于“数据”和“标准”。

来自沈阳的主轴材料攻关小组,急需一批高性能轴承钢进行试验。

材料从鞍钢特批运来,但试验结果却与鞍钢提供的性能报告单上的数据偏差巨大,导致整个热加工工艺参数需要重新摸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稀缺的材料。

问题出在哪儿?

双方技术人员反复核对后,才发现问题根源。

鞍钢采用的是他们厂内自己的企业标准进行检测,取样位置、试样尺寸、热处理制度、测试仪器乃至数据处理方法,都与机床所实验室遵循的部颁标准存在细微却关键的差异。

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数据是“准确”的,但却无法直接比对和互认。

几乎同时,来自上海的精密丝杠加工小组也遇到了类似困扰。

他们设计了一种新的磨削工艺,需要一种特定牌号的硬质合金刀头。

刀具从株洲某厂定制送来,但按照工艺规程加工时,刀具磨损异常剧烈,寿命远低于预期。

排查原因发现,株洲厂提供的该牌号合金的“硬度”和“抗弯强度”数据,是基于他们自己的烧结工艺和测试条件得出的,与上海小组基于国外样品建立的切削性能模型完全无法对应。

数据的不可比性,导致精心设计的工艺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失效。

这类问题层出不穷,几乎发生在每一个需要跨单位协作的环节。

每一个工厂、每一个研究所,甚至同一个单位的不同实验室,都或多或少有一套自己的“惯例”和“厂标”。

数据孤岛林立,缺乏统一、权威的基准和规范,使得宝贵的实验数据无法共享和复用,大量重复性劳动和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验证和扯皮上。

赵四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901工程”面临的临时困难,更是制约整个国家工业技术发展的巨大隐性障碍。

没有可靠的数据和统一的标准,任何技术攻关都像是盲人摸象,事倍功半。

他立刻召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