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盘古计划”技术规划组的核心成员(包括那位挂名的院士组长和几位资深专家)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各位老师,情况已经很清楚了。”赵四将近期遇到的几个典型案例摆在桌上。
“我们缺的不仅仅是顶尖的设备和技术,更缺支撑技术创新的基础体系——权威、统一、可共享的数据,和科学、严谨、可执行的标准。”
“这个问题不解决,‘盘古计划’的很多成果将无法有效推广复制,甚至会因为底层数据的混乱而大打折扣。”
挂名的院士组长深有感触地点头:“小赵说得对。这个问题存在几十年了,各个山头都有自己的打法,协调起来太难了。”
“以前也提过要建数据库、统一标准,但阻力太大,最后都不了了之。”
“以前是以前!”赵四语气坚定,“现在我们有‘盘古计划’的尚方宝剑,有最高层的支持,正是啃下这块硬骨头的最好时机!我们必须把基础打牢!”
他的提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同。
很快,两份以“盘古计划”技术规划组名义起草的方案建议书,被紧急报送至计划领导小组。
第一份是关于筹建“国家金属材料性能数据库”及建立统一测试标准体系的建议。
方案提出,以“盘古计划”为依托,联合冶金部、机械部、中科院等相关单位,首先针对当前攻关最急需的高性能合金钢、硬质合金、精密轴承钢等关键材料,制定极其严格的、全国统一的取样、制样、测试、数据处理和报告规范。
并以此为基础,开始系统地积累、整理和验证来自各大钢厂、研究院和重点用户的材料数据,逐步构建国家级的权威数据库,面向重要军工和民用项目开放共享。
第二份是关于制定和实施“高精度机床关键零部件制造与验收强制性标准”的建议。
方案建议,以“901工程”研制的超高精度机床为标杆,逆向推导,制定远高于现行部颁标准的、针对丝杠、导轨、主轴、轴承等关键部件的材料、加工、热处理、精度检验和可靠性考核的强制性规范,并首先在“盘古计划”参与单位及其供应链内严格执行,倒逼整个产业链的质量提升。
方案在高层会议上引起了激烈讨论。
支持者认为这是治本之策,功在千秋。
反对者则担忧重重:制定新标准意味着否定过去,触动无数企业的现有工艺和利益;建立数据库投入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