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案中重点强调了现有电子管和分立晶体管在尖端装备微型化、抗干扰和可靠性方面的瓶颈。
同时提出需要探索新的“固体电路”技术路径。
方案的核心提议是:设立一个高度保密的“微电子学小组”。
目标不是一步到位搞复杂芯片,而是聚焦两点:
一是跟踪研究国外“集成电路”技术原理与发展;
二是利用国内现有条件,探索最基础的硅平面工艺。
目标仅仅是稳定制备出性能合格的单个晶体管和二极管,重点是工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积累,为未来培养第一批种子人才。
带着这份新鲜出炉的方案,赵四找到了“盘古计划”领导小组的常务副组长李副部长。
“李部长,关于下一步的技术储备,我有一个初步设想,请您审阅。”
赵四将文件递上。
李副部长仔细翻阅着方案,他原以为这是一份针对“工业母机之母”项目的方案,当看到“硅平面工艺”、“稳定性控制”、“种子人才”这些提法时,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这份方案十分清晰和具象,显然经过了相当深入的思考,并非一时兴起的空谈。
“思路有道理,眼光也很远。尤其是工艺稳定性的提法,很实际。”
李副部长沉吟片刻后说道,“一定要控制规模,保密第一。”
“先在北京和上海各设一个极小规模的探索点,挂靠在现有研究机构下,人员要精挑细选,政治和技术都要绝对可靠。”
“经费从计划的后备金里挤出一点,严格审计!”
作为了解整个盘古计划的人,李部长明显看出了赵四包装之下的项目。
“明白!我一定严格控制规模和节奏,确保稳妥可靠,绝不占用主体攻关资源。”赵四立刻保证道。
最关键的一步获得了支持。更可能得是李部长认可了这个包装方案。
拿到许可后,赵四立刻行动起来。
他重点寻找那些刚从大学物理、化学、无线电专业毕业不久、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政治背景清白、对新兴技术充满热情的年轻技术员或助教。
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北京和上海两个点,每个点仅配置三名年轻骨干。
赵四花费了半个月,将系统奖励的知识,整合转化为了一本硅平面工艺入门指南。
先去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