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的问题。
当然。
这样也会衍生出新的弊端。
那就是党争严重,并且互相推诿,上下职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明代也有党争。
但其实依旧可以看作皇权与相权争斗。
比如严党和清流。
那是严党和清流吗?
那是站在严党身后的嘉靖与清流抗衡。
严党只是嘉靖推出来的黑手套而已。
所以当这个黑手套贪的银子已经远远超过嘉靖的底线的时候,那也就是严党的死期。
还有阉党和东林党。
阉党身后是天启帝,只是以文官投靠宦官的形势表现出来而已。
所以真正文官内部斗争,还得是宋代。
而孙副教授觉得可以采取第二个分权制衡的办法。
同时引入责任机制。
这样能加大皇权的同时,也能减少第一条权力交代导致的,互相推诿、上下职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的情况。
但党争就无法避免。
在文章中孙副教授也列出了他设计的整体政权思路,并且也讲了弊端在哪里,明确表示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合适的制度。
他设计的政体可以解决皇权与相权内斗斗争,但却解决不了党争,只能说减少内耗,加大皇权。
看完了人家的思路,朱云峰不得不感叹,要不人家是历史系教授呢。
从明初内耗到明末这个东西他还真没注意到。
光就注意到制度僵化的问题了。
果然。
看问题还是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仔细想想,人家说得还真没错,有明一朝,可不就是在内斗或者内斗的路上吗?
明初朱元璋,皇权灭相权。
朱棣加大锦衣卫的权力,又设立东厂,以皇权制衡相权。
延伸到叫门天子朱祁镇,由于王振和马顺的骚操作,文官集团代表的相权终于压过了皇权。
之后成化帝时期,又建立西厂再来制衡文官。
如此反复。
到了明中后期。
内阁、司礼监、锦衣卫、东厂、西厂、阉党、东林党等等乱七八糟的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若是再加上士绅矛盾、土地兼并问题、官吏民矛盾以及卫所士兵和上级之间的